2010年7月9日星期五

人間大學讀書會《不抱怨的世界》紀實

活動名稱:靜思書軒讀書會分享《不抱怨的世界》
日 期:2010年6月14日
時 間:7.30pm – 9.30pm
地 點:靜思書軒

讀書會分享《不抱怨的世界》
吉隆坡靜思書軒讀書會分享《不抱怨的世界》,提醒人們覺察本身常在不自覺中抱怨,深深影響自己待人處事的方法;呼籲人們多發出善的訊息,進而回收美滿的人生。

抱怨就是把心中的埋怨說出來。人們經常不經意地便把不滿意的事情說出口,可能不是出自本意,可是由於習慣使然,說了出來,如果傷了別人的感受,才來後悔;甚至抱怨的習慣,讓自己習慣于負面的思考,而走向歧途。靜思書軒介紹這本書時寫得好,她們說“當我們開始抱怨,就是將焦點放在不如意、不快樂的事情上,這是一個惡性循環,也是一種負面的吸引力法則:你發出的抱怨和牢騷越多,你所招惹來的抱怨、牢騷和負面能量也會越來越多。。。” 這次的讀書會導讀人是游永濟、陳秀萍和蔡培志,他們帶領大家走進不抱怨的世界,讓快樂的習慣貫穿人生。

如果我們看到對方的缺點,代表本身也有同樣的缺點。如果我們有邪惡的心,看到對方是邪惡的;如果我們有的是好心,看到的對方將會是好心。如果當我們要抱怨時,可以先審視自己,那說出口的話將會更中肯。

讀書會中,游永濟一句“當你抱怨時,其實是在排斥自己指明想要的東西”,讓會衆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,爲什麽會有人排斥自己想要的東西。書中提出例如有些女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會說“不能相信男人”、或有人會說“有錢有什麽了不起”。這些例子讓會衆發據,偏偏卻是時常聽到的話。如果抱怨是在針對自己想要的東西,那麽這世界其實很無奈。

當人們習慣抱怨的時候,其實是在養成凡是負面看待事物的習慣,當其他人在為簡單的信念衝刺時,負面的人花時間在消極。醫學界現在指出,有些病症為心身症,即指一個人心理的健康會影響身體的健康。作者威爾.鮑溫牧師在去醫院探望一位中風的朋友。醫生和護士都指這位朋友身體無大礙,可是朋友卻誤認爲自己將要死亡,並告訴牧師如何安排後事。結果兩個星期后,牧師果真為這位朋友舉辦喪禮。是負面的思考讓這位朋友結束生命的,因爲抱怨的習慣讓他抱怨自己的病,而沒有更寬容地看待生命。

同樣是病患,一位第四期肺癌的患者樂觀地對待自己的生命。他為自己設定每個月的15日為“不爽日”。他規定自己在其他天不能抱怨,唯有在不爽日才能破例。可是等到“不爽日”的到來,他卻忘了要抱怨什麽,於是他的日子充滿的都是喜悅。游永濟還分享說,有人在每個星期定一天為不抱怨日,例如星期一。那麽這個人會發現星期一將會是充滿干勁的一天。觀衆黃美菁在當下便定14日為“不爽日”,星期三為不抱怨日。

這本書送給買書的人一個紫色塑膠手鐲,手鐲的目的在提醒戴的人不要抱怨,當抱怨的時候,便換另一只手來戴,連續挑戰21天。戴的人要醒覺自己換手戴手鐲的次數,以便提醒自己是不是屬於習慣抱怨的人。導讀人在述説經驗時提到,在玩這個遊戲時,特別覺察自己抱怨的習慣,並驚訝于自己平時養成這不良的習慣。經過導讀人的鼓吹,大約有八十巴仙的出席人數舉手表示會進行這項遊戲。原來大家也希望摒除抱怨的習慣,擁有快樂的人生。

黃美菁表示喜歡書中提到詩人馬雅•安潔羅說的一句話“如果不喜歡一件事,就改變那件事;如果無法改變,就改變自己的態度,不要抱怨。”

出席觀衆魏偉婷今年19嵗,她表示過去的歲月,由於父母離婚分居,她跟隨母親住在一起。她發現當她向父親抱怨撒嬌時,父親會特別關注她。例如有一次她生病時,特地向父親抱怨自己發高燒,讓父親心急她,關心她,所以她養成抱怨的習慣。她決定從讀書會當晚開始,不要抱怨,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。

讀書會即將接近尾聲時,游永濟給了一個中肯的意見,他表示抱怨不好,但也有正面的力量,如果這抱怨是要迎來改善的動機。

抱怨的後果讓參與讀書會的人心生警惕,大家都希望抛棄這習慣,迎來開闊的人生。讀書會結束,大家繼續細細思量導讀人的分享。



報導:方美琪
攝影:蔡培志

讀書會現場常常會拋出問題讓出席者能夠和“左右鄰居”互動。
魏偉婷分享有一次她生病時,特地向父親抱怨自己發高燒,讓父親心急她,關心她,所以她養成抱怨的習慣。她決定從讀書會當晚開始,不要抱怨,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